现代文阅读 – 01

现代文阅读 – 01

题型一  要点概括

问题局限于文本范围,概括本质、特征、过程、原因

  • 通读全文,用一句话简要表述作者所理解的“废墟”。
  •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?联系全文,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。
  •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?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。
  • 作者听朗诵时,“心情变得很复杂,很不安定,眼里也没有泪水”。这是为什么?请简要分析。
  •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?请简要分析。

(一)去掉无用信息

  • 无特征修饰:洁白的雪花沉静的西川;但,灰色的雪花,腥红色的雪花,燕山雪花大如席就是强调性的修饰。
  • 形象化修辞:Alice的脸像苹果/灯笼/猴屁股/红领巾/凌霄花… ➡  Alice是红脸蛋儿
  • 具体例证 :Alice非常勤劳,每天中午Alice都做完自己的任务,收拾好自己的周围,又主动打扫班里的卫生,收拾讲台,扫地拖地冲厕所,劈柴,喂马,做饭
  • 繁琐列举 :Alice有很多品质,勤劳,勇敢,积极,上进……
  • 否定重复 :若p则q,若非p则非q。逻辑上虽然不能等价,但文学上往往可以用这种否定再反说的方法起到强调的作用。但是这两句往往说的是同一回事儿。
  • 主体不符:荒漠里笔直的公路不是描写荒漠;中药铺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并不是中药承载的;我的猫和Alice的猫不是同一只猫。

(二)找到有用信息

关系明显隐含
转折然而,可是事实上,其实,殊不知
分点首先其次最后,一方面另一方面之一,在……方面,就……来看
总结总之,综上凡是,往往,换句话说
重点主要,关键在于,指的是与……不同的是,更
因果因为所以,因此取决于,决定了,从而
事例例如,以……为例据称,据说,据报道

(三)合并同类项

1.合并原则:先考虑内容全面,再考虑语言简洁

2.合并方法 :最后合并,随手合并

(四)把握宏观结构

1.读题干,抓主体

2.按主体,分层次

3.按层次,答要点

题型二 语句理解

问题局限于文本范围,问加点词或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

  •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。

(一)形象词变抽象

  1. 概括出比喻、比拟、夸张等修辞手法所体现的对象特征
  2. 概括出动作、外貌、语言等描写手法所体现的对象特征
  3. 概括出人物的情感倾向或价值倾向

(二)宽泛词变具体

(三)指代词变名词

(四)点明隐性逻辑

(五)揭示对立矛盾

题型三 解释作用

问题涉及作者,问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写作用意

  •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,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?
  • 结合全文来看,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?
  • 文中说:“此地指行业为客。割麦人称麦客子,船把式称船客子,淘金人称金客子。”综观全篇,这两句话有
  • 哪些作用?
  • 韩三十八老汉“喜欢看河”又“总是默默无语”,这是为什么?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?谈谈你的看法。
  • 作者为什么说,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,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?

(一)结构作用

  • 1.开头
    ①点明主旨;②呼应标题;③铺垫下文;④渲染气氛;⑤激发读者兴趣(悬念、倒叙、先抑后扬)
  • 2.结尾
    ①回扣主旨;②呼应标题;③呼应上文;④渲染气氛;④引发读者思考(提问、反问)
  • 3.过渡
    ①承上启下;②调整节奏。
  • 4.线索
    ①贯穿全文;②呼应标题;③揭示主旨。
  • 5.标题
    ①点明线索;②设置悬念。
  • (二)内容作用
  • 1.浅层事理
    • 事实层面:写什么和怎么写
  • 2.深层情旨
    • 品质层面:物的特征和人的性格
    • 情感层面:人物情感心理和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
    • 思想层面:客观规律和处世方法
  • (三)表达作用

题型四 表达技巧

问题涉及作者,问某一内容所蕴含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

  •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,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。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。
  • 在文章最后,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?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?请简要分析。
  • 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?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
  •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。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。

(一)描写手法

  • 外貌:以……的外貌突出/反衬了××的……品质,表达了作者对××……的感情。
  • 动作:描绘了××……的动作,表现了××的……品质/心理。
  • 语言:表现了说话者当时……的心情/想法。
  • 心理:刻画了××……的心理活动,表现了××的……品质/情感/想法。
  • 环境:通过对……环境的刻画,渲染气氛,烘托人物,寄托感情。

(二)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把……比作……,形象生动地表现了……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  • 拟人:赋予……以人的情态,用……将……表现得具体可感、形象生动。
  • 反问:以反问的语气突出强调了……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。
  • 夸张:以夸张的语气突出强调了……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,烘托气氛,增强感染力,增强联想。
  • 反复:以反复的语句突出强调了……;加快节奏,突出紧迫感;层层铺开,逐步揭开主旨。
  • 排比:连用“……”,突出……的主旨,……的感情喷薄而出,节奏鲜明,内容集中,增强气势,条分缕析。
  • 衬托:通过描写……,烘托或反衬了……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。
  • 对比:通过与……的对比,突出……的特征,使观点更鲜明。
  • 想象:通过对……的想象,突出了……的特征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,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。
  • 引用:论证观点,阐明事理,丰富文章内涵,增加文采。
  • 渲染:通过对……的细致刻画,渲染了××的……特点,表达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。
  • 象征:以……象征……,寄托深远之意,使文章更加含蓄,以表现……的……特征。

(三)抒情手法

  • 直抒胸臆:通过……的感叹,抒发了作者……的思想感情。
  • 借景抒情:通过对……景色的描写,渲染了……的气氛,烘托了作者对……的……感情。
  • 托物言志:通过生动可感的……形象,象征了××……的品质。

(四)叙事手法

  • 倒叙:以……事件开头,突出了……,增强文章的生动性,使文章产生悬念,激发读者阅读兴趣。
  • 插叙:说明了……情况,给下文……埋下伏笔,起到了补充、衬托的作用,增强文章感染力。
  • 补叙:补充交代了……,使读者知道……,突出了……。

(五)人称手法

  • 第一人称: 叙述亲切自然,便于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,使读者感到真实、自然、亲切。
  • 第二人称: 使呼告、抒情更加强烈感人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。
    • ①如果“你”是人:拉近与读者的距离,便于与读者对话,使读者感到真实、自然、亲切。
    • ②如果“你”是物:将对象人格化,便于与对象对话,便于抒情,起到拟人化的作用。
  • 第三人称: 不受时空限制,便于自由表达,能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,便于叙事和议论。
    • ①由“它”变“他/她”:将对象人格化,从而加深对对象的感情,利于抒情。
    • ②由“我”变“他/她”:突破“我”的见闻局限,自由展现事件过程和人物心理;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,更具有客观性。

题型五 综合探究

(一)是非评价

  • 亮明观点
  • 给出理由

(二)领悟启示

  • 简述领悟
  • 分点陈述

(三)释放积累

  • 选择角度
  • 引述阐发
  • 略作小结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