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热力学之管窥蠡测
\[ \require{mhchem} \]
理想气体状态方程
一定量处于平衡态的气体,其状态与压强p、体积V和热力学温度T有关,表达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程称为气体的状态方程,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状态方程。在17和18世纪,许多科学家对低压气体经过不断地试验、观察、归纳总结,通过汇集许多双变量的实验定律,推导出了理想气体定律。
1662年,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使用J型玻璃管进行实验:用水银压缩被密封于玻璃管内的空气。加入水银量的不同会使其中空气所受的压力也不同。在实验中,波义耳经过观察管内空气的体积随水银柱高度不同而发生的变化,得出结论:温度恒定时,一定量气体的压力和它的体积的乘积为恒量。
1787年,查理研究氧气、氮气、氢气、二氧化碳等气体及空气从0℃加热到100℃时的膨胀情况,发现在压力不太大时,任何气体的膨胀速率是一样的,而且是摄氏温度的线性函数。压强恒定时,一定量气体的体积 \( V \) 与其热力学温度 \( T \) 成正比。
19世纪中叶,法国科学家克拉佩龙综合玻意耳-马略特定律和查理-盖吕萨克定律,把描述气体状态的3个参数:\(p\)、\(V\)、\(T\)归于一个方程,表述为:一定量气体,体积和压力的乘积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。
压强与体积亦与物质的量n成正比,于是有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\[pV = nRT \] 其中R是理想气体常数
理想的气体动力的理论
- 气体由大量微小粒子组成,这些微小粒子称为分子。而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自身的大小。
- 所有分子都具有相同的质量。
- 分子数量巨大,可以进行统计处理。
- 分子做着不息的快速的随机运动。
- 分子不断彼此碰撞,或与容器器壁进行碰撞,这些碰撞都是弹性碰撞。
- 除了碰撞之外,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。
- 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只依赖于系统温度。
- 分子与容器器壁的碰撞时间远远小于两次碰撞间隔时间。
- 分子具有质量,会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。
热力学术语
- 系统:用界面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,这种人为分隔的研究对象,称为热力系统,简称系统
- 平衡状态:系统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,如果宏观热力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,系统内外同时建立了热的和力的平衡,这时系统的状态称为热力平衡状态,简称为平衡状态。
- 单相系:系统中工质的物理、化学性质都均匀一致的系统称为单相系。
- 复相系:由两个相以上组成的系统称为复相系,如固、液、气组成的三相系统。
- 单元系:由一种化学成分组成的系统称为单元系。
- 多元系:由两种以上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系统称为多元系。
- 均匀系:成分和相在整个系统空间呈均匀分布的为均匀系。
- 非均匀系:成分和相在整个系统空间呈非均匀分布,称非均匀系。
气相的可逆反应
特征:同一条件在同一相中正逆方向的反应同时发生。
平衡时:反应物与产物的物质的量不再随时间变化。
从而:平衡转化率固定,正逆反应速率相等
关于压强,由气体动理论”气体由大量微小粒子组成,这些微小粒子称为分子。而分子之间的距离远大于自身的大小”可知,分子本身的体积对压强的影响远远小于分子数量对压强的影响。若可逆反应在气相中的物质的量不变,则压强不随反应进行而变化。即,反应前后的气相物质的系数之和若相等,则自始至终压强没有变化,若不相等则压强会变,可用压强变化情况来判断反应平衡状态。
热力学才会研究等压变化。在化学上如果体积V会变,而化学反应进行中n也在变,这样浓度c就成了n和V两个变量的二元函数就非常不好搞了,化学中一般都是研究等容变化(只是朱颜改)。
化学热力学中几乎仅存可能和等压变化相关的内容:投料与转化率的关系
\[ \ce{ H2(g) + I2(g) <=> 2HI(g) } \]
\[ \ce{ N2(g) + 3H2(g) <=> 2NH3(g) } \]
此内容暂不在此展开,应在学习一段时间后,到强化提升阶段再补充。
浓度幂之积Q与平衡常数K
任意时刻的物量浓度其系数幂之积(定义反应物的系数为负)为\(Q_c\),反应达平衡时的\(Q_c\)值记为\(K\)。
\[ \ce{ aA + bB <=> cC + dD } \]
\[Q_c = \frac{c(C)^cc(D)^d}{c(A)^ac(B)^b}\]
同一热力学条件下K不变,即同一热力学条件下,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投料比,达平衡时\(Q_c\)总等于\(K\)。
恒温恒容下,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\(p\)与\(n\)成正比,于是\(p\)与\(c\)也成正比
\[ p=\frac{n}{V}RT = cRT \]
就同样地也有\( Q_p \)与 \( K_p \),这里的\( p \)是系统中气体各组分的分压。
化学平衡的移动:Le Chatelier principle
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,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
仅可定性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
1 浓度改变
\[ \ce{CO + 2H2 <=> CH3OH }\]
CO浓度增加,反应则向使CO浓度减少的方向(由于正反应速率提升)移动
CH3OH浓度减少,反应则使CH3OH浓度增加的方向(由于逆反应速度降低)移动
2 温度改变
\[ \ce{N2 + 3H2 <=> 2NH3 + 92 KJ }\]
若降低反应温度,则反应会向放热方向移动(多得到\( \ce{NH3} \)同时多产热,以抵抗降温)
若升高反应温度,则反应向吸热的方向移动
3 压力改变
3-1: \( \ce{ CO + H2O <=> CO2 + H2 }\)
反应前后分子数不变,压力不变,改变压力平衡不移动。
3-2: \( \ce{N2 + 3H2 <=> 2NH3 }\)
增大压强,反应向减少压强(即气体分子数更少)的方向移动
电离平衡与水解平衡
溶质在溶液中会电离。
如果溶液中离子也有结合成分子的倾向,则电离与化合同时进行,直至电离速率与化合速率相等,形成电离平衡。
\[ \ce{ HCN <=> H+ + CN- } \]
\[ \ce{ H2CO3 <=> H+ + HCO3- } \]
\[ \ce{ HCO3- <=> H+ + CO3^2- } \]
水本身也存在电离平衡
\[ \ce{ H2O <=> H+ + OH- } \]
\[ K_{H_2O} = [H^+][OH^-] = 10^{-14} \]
\( [H^+] > [OH^-] \)则溶液为酸性,反之为碱性。
若溶液中存在能够夺取\(\ce{H+}\)或\(\ce{OH-}\)的离子(弱酸根/弱碱阳离子),则会打破水溶液的\(\ce{H+}\)与\(\ce{OH-}\)的平衡,使溶液不再呈中性。
例如将 \( \ce{KCN} \) 溶于水( \( c(KCN)>>10^{-7} \) )
\( \ce{ KCN = K+ + CN-}\)
\( \ce{ H2O <=> H+ + OH-}\)
\( \ce{ H+ + CN- <=> HCN }\)
此时溶液中\( [H^+] < [OH^-] = 10^{-7} \)呈碱性。离子浓度排名:\( \ce{ K+ > CN- >> OH- = 10^{-7} > H+ }\)
再例,将\(\text{CuCl}_2\)溶于水,\(\text{Cu}^{2+}\)夺取部分\(\text{OH}^-\)结合成\( \text{Cu(OH)}_2 \),使\( [H+] > [OH-]\),溶液呈酸性.
沉淀-溶解平衡
分子(固态)在溶液中溶解成离子,同时离子会化合成分子(固态)形成沉淀物,两过程速率相同时达到的化学平衡,即沉淀-溶解平衡。
\[ \ce{A_{a}B_{b}(s) <=> aA+ + bB- } \]
\[ K_{sp} = [A^+]^a[B^-]^b \]